东成西就的萨拉热窝

东成西就的萨拉热窝

2018年3月18日 7条评论 10120次阅读 171人点赞

萨拉热窝

清晨的拉丁桥

 

每个来萨拉热窝的人,都有着解不开的一战情结,摄影大哥也是,24小时里三次徘徊于拉丁桥边。每一次,这个不善言辞的理工男都会对那段风雨际会的历史感慨万千。翌日清晨,我们吃过早饭后的第一站就又来到了拉丁桥。

 

萨拉热窝

拉丁桥

 

站在桥上,一眼就望到了古老的皇帝清真寺(Emperor’s mosque),庄严肃穆。这是萨拉热窝,乃至整个波黑地区最古老的清真寺,早在1462年,奥斯曼帝国的君主苏丹麦哈麦德二世征服萨拉热窝之后不久,就下令修建,在随后的500多年间,也是几经战火毁坏,数次重建。

 

萨拉热窝

皇帝清真寺

 

与皇帝清真寺堪称双璧的是巴卡萨亚老城里的格兹·胡色雷·贝格清真寺(Gazi-Husrev bey Mosque)。纯白的色调,宽敞的院子,五拱的门廊,精美的拱门,45米高的宣礼塔和多个圆顶完美地存在一起,中央穹顶周围数十个采光窗户,都证明了昔日奥斯曼帝国建筑师Adžem Esir Ali的首席地位,不是浪得虚名。院子外面是热闹的商业街,院里却安静地连风吹栗子树叶沙沙响,大理石喷泉的水流淌,都能听见。不时有信徒虔诚地祷告,低头呢喃。可惜一道2米厚的院墙,能隔开了世俗和纷扰,却挡不住大炮和炸药,在波黑战争期间,这里是轰炸的主要目标。

 

萨拉热窝

格兹·胡色雷·贝格清真寺

 

1900年的清真寺、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

 

院子西面的高大雄伟的钟塔,从1697年就开始为信徒们测算每天的祷告时间,也是世界上唯一的一个保持月历时间(àla Turk)的钟,根据这个系统,新的一天开始于日落。后知后觉的我,直到旅行结束好久,才知道钟塔原来是《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》取景地之一,英勇的瓦尔特就是在钟塔顶上向德军开火的。

 

萨拉热窝

钟塔

 

记不清是哪位建筑师说过,建筑是文化的载体,历史是看不见的,但是建筑却是真真切切摆在眼前的。我非常认同这个观点,仔细欣赏建筑,仿佛可以进入时空穿梭机,回到昔日。在萨拉热窝,这个被称为“欧洲耶路撒冷”的城市,这种感受更真切,奥斯曼和奥匈两大帝国残留下来的气息,早就浸入城市的每一个角落,挥之不去。

 

萨拉热窝

奥斯曼建筑

 

从我们住的酒店楼下步行不过2分钟,就进入了萨拉热窝老城的巴什察尔希亚(Baščaršija)。巴什察尔希亚的兴衰史,就是萨拉热窝历史的浓缩。

 

萨拉热窝

巴什察尔希亚

 

萨拉热窝自古就是巴尔干地区的商贸重地,大约在1460年,波斯尼亚的首领Isa Bey Ishaković就在米里雅茨河右岸开设集市。从1521年到1541年,在首领Gazi Husrev Bey的领导下,萨拉热窝的人口达到了5万,成为奥斯曼帝国的第二大城市,仅次于当时的都城伊斯坦布尔。Gazi Husrev Bey对萨拉热窝市政建设的影响深远,他下令建造了格兹·胡色雷·贝格清真寺(Gazi-Husrev bey Mosque)、学校、图书馆、公共厨房、集市,还有超过200间商店。在随后的100多年里,萨拉热窝成立了46个大型集市,每个集市都有自己的行业工会,这在当时,全世界范围内也是罕见的商业成熟体制。

 

萨拉热窝

巴什察尔希亚

 

在萨拉热窝的黄金时代,巴什察尔希亚不仅是萨拉热窝的经济中心,也是整个巴尔干地区最大的贸易中心,鼎盛时期有超过12000商铺在这里落地生根,许多商人从佛罗伦萨、威尼斯、杜布罗夫尼克慕名而来。可惜盛世如此,也逃不过改朝换代所带来的清洗。从哈布斯堡王朝征服萨拉热窝的那一刻开始,厄运就开始席卷整个萨拉热窝,巴什察尔希亚也随之烧毁了大部分,后世重建,却又在1754年毁于一场大火。到了工业革命时期,舶来品的廉价,更是给了老城里手工艺人沉重打击。二战之后,当地政权甚至有把老城夷为平地的想法,所幸这一切并未付诸实践。1984年萨拉热窝冬奥会之前,老城也翻新重建。东起巴什察尔希亚小广场,西到Ferhadija 大街,虽然规模不能和当年相提并论,却依然保持着奥斯曼时代的古老风貌。

 

萨拉热窝

巴什察尔希亚街道

 

萨拉热窝

巴什察尔希亚街道

 

时光轮转,带走了一代代勤勉的匠人,留下了一辈辈传承的匠心。清晨的老街,店铺三三两两地陆续开张了。鹅卵石铺就的老街,被水冲刷的一尘不染,几百年岁月留下的痕迹清晰可见,三不五时有鸽子在觅食。充满人间烟火的老铜匠街道,上了年纪的手艺人,仍在辛勤劳作着。手工锻造的铜制品,精美蕾丝花边,传统风格的地毯,民族风格的珠宝,都是老街市上的特色产品。兜兜转转中,我还发现了工匠用20几年前的子弹做成的笔,这可是萨拉热窝独一无二的。我推门进入一个手工艺品店,看似随意但却是按照色彩和式样摆设的手工织就的围巾手套,每件上面都挂着一个标签,上面写着匠人的名字。也许正是生活的多变,才让传统刻意地不变。

 

萨拉热窝

巴什察尔希亚工艺品店

 

初冬早晨在老城游荡,一杯浓厚的咖啡,温暖了我的心。咖啡是波黑民众心里的慰藉,咖啡馆是波黑街头不可或缺的风景。第一眼看去,波斯尼亚咖啡像极了土耳其咖啡,但是驻足观看了制作过程,我才发现两者还是有区别的。咖啡师把精细研磨的咖啡粉放在名叫“dzezva”的镀锡的铜制咖啡壶里,快速搅拌成奶油色,倒入当地人叫做“fildzan”的杯子里,味道饱满厚重的咖啡通常加入方糖来平衡酸苦感。咖啡壶上的锡制花纹随着岁月的流逝而黯淡,但咖啡壶里倒出的却是传承几百年的味道。

 

波斯尼亚咖啡

 

曾经在萨拉热窝的城市里散落着许多亭形公共喷泉(sebilj)。据考证,这是土耳其人带来的习俗之一,亭子里的供水人,领取君主发给的工资,每日向饥饿口渴的路人派发免费水。而今仅存的一个Sebilj就在巴什察尔希亚广场中心,新摩尔式的建筑风格,一看就是和市政厅出自同一位设计师亚历山大·维特克(Alexander Wittek)之手,近代的萨拉热窝和维特克也能说得上是相互成就了。Sebilj现已成为萨拉热窝的标志建筑之一,游人喝上一口,以后还会回到萨拉热窝。可惜我们到访的时候,喷泉附近的地面正在整修。不能亲自尝尝看水质是否清澈甘甜。

 

萨拉热窝

Sebilj公共喷泉

 

萨拉热窝曾是欧洲乃至世界上繁华的大都市,欧洲的第一个全日制有轨电车就是1885年在萨拉热窝率先启用的。沿着Ferhadija 大街向西漫步,浓烈的奥匈帝国新巴洛克风格建筑迎面而来,恍惚间以为来到了维也纳或布达佩斯。我低头看见了一条刻在大街上的一句话“Sarajevo Meeting of Cultures”——萨拉热窝,文化交汇的地方。

 

1900年的萨拉热窝、1901年的有轨电车

 

萨拉热窝

萨拉热窝东西方文化分界线(东方段)

 

萨拉热窝

萨拉热窝东西方文化分界线(西方段)

 

而今的萨拉热窝就像一个熔炉,波斯尼亚人、塞尔维亚人、克罗地亚人、穆斯林、天主教徒、无神论者和睦共处。西眺维也纳,仿佛奥匈帝国的荣光尚在,东瞻伊斯坦布尔,奥斯曼帝国的似乎风韵犹存,两大帝国,三大民族,四大宗教,东西方文化的交汇,碰撞出来的火花熠熠生辉。多种文化和宗教信仰在萨拉热窝落地生根,开花结果。如今早已不是此消彼长的时代,经历过苦难,才能更体会到和平的弥足珍贵。民族仇恨,宗教分歧,在时代发展前面也让了路。

 

萨拉热窝西方建筑

 

尽管这个城市至今仍在抚平战争带来的创伤,尽管有近一半的青年失业,但是并不影响太阳依旧每天升起,人们依旧面带笑意。每一个到访的游客,似乎都愿意在这个城市尽可能地多消费,为萨拉热窝人的梦想献一份力。蓝天白云下,远处的层峦叠嶂,清真寺呼唤朝拜的声音时而响起,与教堂的钟声也显得一唱一和地协调。萨拉热窝就是这样一座魅力城市。

 

萨拉热窝

萨拉热窝西方建筑

评论列表

  1. %e6%b8%a1%e5%8f%a3 渡口说道:

    真棒加油!

  2. %e6%9d%8e%e5%ad%a6%e6%b8%8a 李学渊说道:

    读文章,长见识,比身临其境收获还多。

  3. 超男说道:

    这就是一本教科书啊,耐人寻味!

  4. %e5%b0%8f%e7%bb%b5%e7%be%8a 小绵羊说道:

    读了真开眼😷

  5. %e6%b8%85%e9%a3%8e%e6%98%8e%e6%9c%88 清风明月说道:

    写的好!很想去看看!

  6. %e6%9c%a8%e6%9e%97%e6%a3%ae 木林森说道:

    行万里路 读万卷书

  7. %e6%b2%99%e4%b8%98 沙丘说道:

    我还没踏出过国门呢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